察合①北上和親賦
(一)
西夏立國172年兮,
蒙古軍攻打西夏。
興慶城外飛矢如雨兮,
血盈黃河。
夏軍終不敵兮,
忽見河口決裂。
湯湯大河兮,
驅虎豹于百里外。
敵強我弱兮,
蒙古終為國之大患。
又一臣向夏皇獻策曰:
“將察合獻鐵木真,
以公主之美貌,必得大汗歡心。
結百年好,可絕異域患!”
一臣私泄于察合兮,
察合大驚!躑躅良久,因有所思:
“斯非吾所愿兮,
因心已有所屬。
美男名曰‘子君’兮,
英俊而倜儻。
職列于衛隊兮,
保父皇之安危。
善發連弩兮,
百發百中。
與吾青梅相惜兮,
去歲私諾終身。
父皇寵我,假時日以稟兮,
必能成全與子君百年好!”
察合彷徨久兮,
傳信于衛隊。
遂暗約子君兮,
具情以告。
月上柳稍兮,
良辰毫無顏色。
子君初無語兮,
然其面悲戚!
察合伏其懷兮,
落淚滂沱。
子君輕撫烏髻,曰:
“國家有難兮,
吾們當首赴國難。
愿萬萬家團圓兮,
吾二人分離又有何惜哉?”
察合與子君相擁而泣。
忽聞子君奮而曰:
“鐵木真若善待君兮,
姑且從之;
若于公主有絲毫慢待兮,
吾必以連弩射殺之!”
明日,送親臺立。
察合著鳳冠儀服兮,
攜細軟從仆。
天陰欲雨兮,
車輪轟鳴。
將嫁鐵木真兮,
寸心欲裂。
送行者自夏皇及屬下萬余人兮,
子君列于其中。
別夏皇兮,
察合淚眼再望子君。
縱馬河畔之少年兮,
英武絕倫。
其面有悲兮,
察合淚眼婆娑。
喚子君于近前兮,
竟嗚咽不能語。
執手相視,哽咽語子君曰:
“濤濤黃河兮,
能鑒我心!”
子君答曰:
“巍巍賀蘭兮,
可鑒我懷!”
(二)
竹筏北上兮,
親人愈行遠。
距夏故土萬里兮,
天蒼蒼且風厲。
為夏國之和平兮,
效昭君出塞。
與鐵木真成親于第三斡兒朵兮,
時塞北風料峭。
蒙古人海量兮,
是夜杯盤狼藉。
鐵木真亦大醉兮,
酩酊而入洞房。
見察合紅妝坐玉床兮,
令侍婢皆退出。
察合體態姣美兮,
可汗疾步近前。
察合避之不及兮,
伏錦塌而慟哭:
“蒙古侵西夏兮,
夏國尋美色。
欲得以酬大汗兮,
為止干戈于夏蒙。
蒙古兵勇武兮,
兵所指皆披靡。
未久普天下皆華裔兮,
舉寰宇皆為大汗子民。
大汗愛民兮,
人心歸之。
舉天下果以大汗為英雄兮,
斯非諛辭。
襟江山而擁美人兮,
固英雄本色。
吾慕大汗兮,
雖色淺而才疏。
本該傾心以事大王兮,
心中卻有難言……”
言畢察合嗚咽兮,
方淚下如雨。
鐵木真端坐玉床兮,
正色以道:
“汝且道來!”
察合蹙眉曰:
“吾有發小兮,
名曰‘子君’。
兒小共嗅青梅兮,
又駕竹馬同歡。
兒時心即所屬兮
兩小而無猜。
遂私訂終身兮,
決不事二夫。
遂發千般愿:
‘若夫??菔癄€兮,
山無陵。
江水為竭兮,
冬雷震震。
夏雨雪兮,
天地合。
時乃敢與子君絕。’
未料蒙古軍臨城下兮,
夏國以我為美色。
故令我為大汗妾兮,
以絕兵戈。
為免生靈于涂炭兮,
吾北上使蒙古。
天下皆以公為英雄兮,
鄙人今具情以告。
古曰:君子好成人之美!
大汗乃天下英豪兮,
想必能全小人微愿!”
鐵木真靜靜聆聽,稍頃,曰:
“汝之所愿,
朕能諒汝!
然蒙古有蒙古國之體面,
凡今后爾當仍以吾妾稱之,
凡內吾可視汝為吾義女。
有日吾可全汝與子君之好,可乎?”
察合諾,竟感激涕零。
是夜,鐵木真帳內與察合分榻臥。
塞北風蕭蕭兮,
察合思故鄉。
晝有錦衣玉食兮,
夜有胡笳笙歌宴舞。
鐵木真視察合為義女兮,
察合以父事鐵木真!
(三)
一日,鐵木真興致佳,
察合伺機語大汗:
“愿夏蒙永結好兮,
從此永無戰爭!”
鐵木真曰:
“但西夏國守盟約、不背我兮,
吾在世永不侵擾西夏!”
稍頃,察合父為宗室齊王李遵頊廢。
夏國遂東聯金國,北擊蒙古。
夏蒙盟約遂廢。
鐵木真以為夏叛己,
舉兵將伐之。
察合勸曰:
“夏國立于蒙、金之間兮,
受金國脅迫。
猶古之樓蘭兮,
不屈從匈奴或漢、將無以自立。
愿大汗諒之兮,
稍假時日。
夏人酷愛和平兮,
必能與蒙古和好如初!”
鐵木真不聽。
前方戰事急兮,
察合心急如焚。
故園將遭涂炭兮,
夏國將不存!
鐵木真率十萬鐵騎兮,
興慶被圍如鐵桶。
子君聞鐵木真不見察合仨月兮,
深以為慢待公主。
從此遷怒于鐵木真兮,
日日霍霍擦連弩。
蒙古侵西夏兮,
子君率眾御侮。
鐵木真蒞臨興慶城外兮,
冠蓋最盛。
其旌旗皇皇兮,
舍鐵木真為誰?
子君曰:
“斯奪我愛人兮,
戧殺我民;
吾不得汝活兮,
家仇國恨俱報!”
舉連弩而奮發兮,
箭中鐵木真胸口②。
大汗從此不起兮,
兵退興慶城外三十里。
移營帳于六盤山兮,
江山秀麗。
雖氣候宜人兮,
鐵木真病入膏肓。
彼將亡,召子拖雷,曰:
“吾一生征戰無數,所向披靡,
腳踩亞、非、歐仨洲。
未聽察合公主言,
中夏國勇士之連弩。
雖扁鵲、華佗亦無力回天,
未幾將命喪西夏。
吾死,當秘不發喪,待夏城陷,
當屠城以祭我!”
未幾,鐵木真死于西夏國六盤山。
興慶府終陷落兮,
夏人舉城反抗。
子君連弩盡兮,
赤膊與蒙古軍決斗。
敵眾我寡兮,
子君死于國難。
(四)
察合居蒙古土拉河上游黑森林。
一日午睡兮,
得見子君。
斯人身著血戰袍。作輯相告曰:
“吾已戰死兮,
特來辭汝。
知鐵木真未善待汝兮,
吾已射殺此人。
吾與儂有盟兮,
愿來世再作夫妻!”
子君言畢,拱手而別。
察合跣足追逐之,
子君面察合退,步行益疾,逝。
察合終未能及。
原來南柯一夢兮,
從此陰陽兩隔。
察合夢醒哽咽兮,
聞南邊來信使:
“大汗已亡兮,
夏人盡屠!”
察合從此無家兮,
土拉河畔獨步。
攜細軟南歸兮,
故國不堪入目。
削發于公主臺兮,
從此但誦經文:
禱告父皇安息兮,
祈愿子君魂定。
滾鐘口草木蔥蘢兮,
昔與子君曾嬉戲。
耳鬢廝磨兮,
心儀斯人。
焚香于子君冢兮,
愿逝者知玉人來。
冢上雙蝶戲兮,
察合悲懷少年事。
墳塋立蒼松一對兮,
青翠相向。
樹根盤結兮,
風雨與共。
察合祈蒼穹:
愿來世與子君連理兮,
永世不得分離!
注①:察合公主,成吉思汗眾妻妾之一,也是西夏國主李安全之女,故又稱察合公主。公元1209年,蒙古軍入河西,李安全派其世子李承禎抗敵,戰敗;之后又派嵬名令公迎戰,令公戰敗被俘。李安全派使者向金國求援,結果金國國主衛紹王認為應該讓這兩個敵國相攻,就沒有出兵。蒙古軍包圍了西夏首都中興府,李安全迫于無奈,便將女兒察合獻給成吉思汗,希望與蒙古和親,依附做蒙古的臣下。成吉思汗便把察合納入后宮,班師回朝。察合后來成為成吉思汗眾皇后之一,住在第三斡兒朵,排行為第三斡兒朵第六皇后。
②:本說法來源于《馬可·波羅游記》。馬可·波羅是十三世紀意大利商人,于1275年到達中國,和元朝有十七年的交往。在其游記中這樣記敘:成吉思汗在進攻西夏時圍攻太津(今吉州,古要塞)時,膝部不幸中了西夏兵士射來的毒箭。黨項人制造的良弓勁弩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程武器。黨項人在遷徙途中一直將耗牛帶上,其“重數百斤,角甚長,黃黑相間,用以制弓極佳”。用耗牛角做弓是黨項人在牦牛價值開發和武器研制上的一大貢獻,“西夏都城興州出良弓,被中原購得,每張弓價值數百千”。宋朝曾有人購十數張西夏弓作為禮物送給權臣童貫,可見西夏弓在當時上流貴族中的地位和價值,其名貴可見一斑。北宋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卷十九中記載了黨項人制作的“神臂弓”——“似弓而施斡鐙,似鐙距地而張之,射三百步,能洞重禮”,在當時北宋人的眼里,那是“最為利器”?!妒澜缜致哉邆髀浴贰ⅰ对贰返葒狻鴥葧颊f“汗病八日死”,從患病到死亡只有8天時間,頗為蹊蹺。此前“薛阇欲行,汗留之,俾其親見西夏都城之攻撥”,證明成吉思汗在一路攻城略地中,對眼前要取得的勝利很有信心,而且身體狀況也很好。在當時的作戰情況下,導致其短期內猝死的只有箭傷了。我經過對成吉思汗之地六盤山地區多次的調查,比較認同以上馬可·波羅的觀點。而內蒙古文化學者馬冀也考證出,時年66歲的成吉思汗之死因與其受箭傷落馬有關。所以,公認的結果是,成吉思汗因毒箭攻心,傷勢益重,一病不起。成吉思汗死了,他的話卻更有效。成吉思汗在臨死前留下三條遺囑,其中之一就是他死后暫秘不發喪,待西夏國主獻城投降時則將他與興慶府內所有軍民統殺掉。“汗同時囑諸將,死后秘不發喪,待唐兀主及期出都城來謁時,執殺之,并屠其城民。后諸將果如命而行?!?/span>